網傳黃秋生申請移民台灣,又掀起了一陣討論熱潮。根據資料,港澳居民申請移民台灣者漸增,反而內地少見討論。政治因素是其一,但最主要是大陸居民欲移民台灣,現時無法直接以投資移民移民入籍,必須用「曲線救國」方式,先要取得第三國護照。
基本上來說,港澳居民要移民台灣相對較簡單,在台投資20萬美金(約160萬港幣)即可申請居留簽證;最快一年半可以入籍,20歲以下未婚子女及配偶可以隨遷。
再則就是外籍人士在台投資50萬美金即可申請居留簽證,三年後轉梅花卡(居留證),拿到梅花卡兩年後可以申請入籍。子女及配偶同港澳人士相同。
由於兩岸仍處於對峙狀態,大陸居民要移民台灣,比起港澳居民難得多。根據條例,大陸人做投資僅僅只能申請一年多次的簽證,無身份可拿更不能入籍。唯一可以直接拿台灣居留簽證的方式便是依親(結婚)。這個途徑真正找個對像結婚還可以,但大陸基本上有移民想法的人群均為中產階級以上;多數都是已經成家立業兒女雙全的,讓他們做結婚這個途徑不適合。
另一種方法就是採用「迂迴策略」,大陸居民可以先辦一個外籍護照(要合法途徑獲取),拿到外籍護照後持該身份在境外居住四年或以上且每一年不能回大陸逗留30天(多次累計,非單次居住限制時間);並提供相關的居住證明文件即可申請外籍人士來台投資項目。
不過,對於在大陸有生意的人,要在外國居留4年又不能回大陸,相對來說是很大損失,取捨困難。當然,對於大陸居民來說,台灣起碼有兩大吸引之處。
其一,是良好的醫療制度。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簡稱「健保」)。是由政府主導強制性參與的醫療保險,保費是根據自身的工作狀態及薪金釐定,保費一般只須幾百港元。健保的目標是讓台灣民眾獲得完整及全面的醫療服務,其保障範圍廣泛,包括一般疾病,各種手術、慢性疾病,甚至包括牙醫服務,投保者均可享有補助。在台灣居留達6個月以上就可申請參加健保。相對於內地的醫保,台灣的健保制度無疑健全得太多,不愁「大病累全家」。
其次,移民台灣有利「曲線」移民美國。根據資料,台灣是美國E2簽證的「條約國」之一(香港和內地也不是),E2沒有要求在美國創業的資本要求,只要生意通過審批即可,故投資門檻一般較EB5低。申請人的配偶及其未成年的子女也可以參與申請,其配偶可以在美國尋找工作,子女也可以入讀公立學校,投資者其後也可轉綠卡和入籍。
在大陸要申請移民美國,那條排得長長,審批也很嚴格。如果大陸居民入籍台灣後,轉過頭再用E2簽證去美國,可算是一條路徑。當然,先要入籍第三國,再移民台灣,再移去美國,這條路線真的很迂迴。是否值得,真是見仁見智。
【黃秋生入籍台灣?】黃秋生可循兩途徑移民台灣 移民署權威說法來了
社會熱點 21:50 2020/05/12
[size=0.85em]▲ 【黃秋生入籍台灣?】黃秋生可循兩途徑入籍台灣 移民署權威說法來了
黃秋生曾3度拿下金像獎影帝、又曾奪金馬獎最佳男配角,他今天(12日)在facebook說準備入籍台灣,親證自己有移民台灣的計劃。台灣移民署回應說,黃秋生與其他香港居民一樣,可用依親居留、特殊成就,、又或投資移民等事由,申請移民台灣。而其中兩項途徑,或適用於黃秋生。
對於黃秋生是否已遞件申請入籍?台灣移民署表示,截至目前尚未收到黃秋生入籍台灣申請案,不過,黃秋生可依據「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第16條第1項各款規定,即可選擇用3大理由申請入籍台灣:
其一是依親居留
其二是特殊成就
其三是投資移民
移民署表示,黃秋生在文化領域的貢獻,可透過在文化領域有特殊成就管道申請居留,而居留案會送到文化部審認;他亦可以港澳居民身份,在台投資新台幣600萬元(折合港幣155萬元),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審查核准。
當然,如有台灣直系近親,港人可以申請依親居留,但黃秋生似乎沒此條件。
至於申請程序,申請人得連續居留滿1年(1年內得出境不多於30日),或連續居留滿2年且每年在台灣地區居住270日以上。
【黃秋生入籍台灣?】點解連黃秋生都被台灣吸引?已移居港人或透露出主因
國情動向 21:49 2020/05/12
[size=0.85em]▲ 點解連黃秋生都被台灣吸引?已移居港人或透露出主因
金像影帝黃秋生疑將移民台灣,究竟台灣如何吸引港人移民?有台灣傳媒就引述來自香港的梁小姐稱,她以投資移民的方式和先生選擇定居在台中,在台灣生活2年多,她深深的體驗到台灣真是一個寶島,尤其是台灣的人情味,相反香港近年一連串政治事件卻令她透不過氣。
走進梁小姐的住家,中西合璧的設計風格散發出一種恬靜淡雅的氣氛,22樓高層可以遠眺台中科博館,樓價卻只有香港的1/6,但吸引她移民台灣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樓價。
移民台灣的香港人梁桂明表示,「一個人要不要留下來在那個地方,最主要的是那邊的人跟人情味,所以台灣對我來說,我感覺就是很親切,你要跟誰去溝通,他們都願意把他的心跟你去溝通。」
[size=0.85em]▲ 梁小姐的住家可遠眺台中科博館(圖)
梁小姐原本在香港從事房產事業,先生是科技人才,但近年感受到種種社會壓力,決定退休後找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她比較過歐美其他國家後,他們覺得台灣是最適合的地方,因為這裡的人們最和善。梁桂明說:「和善,很熱心很平和,我覺得這是其他國家比不上的。」
她笑言,台灣超前部署的防疫工作,讓全世界看到台灣一流的醫療水準,「這次政府的防疫很快,很快就封關,然後民間力量就組團隊把口罩做出來,我們還有力量去把口罩輸出去外國的其他國家,還要去幫別人。」
依據台灣的《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 》第16條第1項規定,香港居民得以依直系血親、配偶、投資新台幣600萬元、就學及工作等共16種事由申請來台居留。
但此前亦有不少輿論指出,台灣是否宜居實在因人而異,包括當地就業機會、營商環境、乃至社會文化和城市管理,都與香港有很大分別。
【中美貿易戰協議】中國外交部間接否定「廢止貿易協議」之說
國情動向 09:03 2020/05/13
[size=0.85em]▲ 【中美貿易戰協議】中國外交部間接否定「廢止貿易協議」之說
新冠肺炎疫情令中美關係急速變壞之際,《環球時報》英文版報道稱,中方有可能廢止第一階段中美貿易協議。消息引發市場憂慮貿易戰再冒硝煙。但中國外交部今天(12日)明確立場,中方願與美方共同落實貿易協議,並重申會為此創造氛圍。
這一說法,間接否定了《環球時報》指中方或廢止中美貿易協議的說法。
「中方願與美方共同落實貿易協議」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例行記者會答問表示,中美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有利於中國、有利於美國、有利於全世界,雙方應該秉持平等及相互尊重的原則,共同落實協議。
他強調,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的牽頭人已於本月8日進行通話,雙方都表示,應該努力為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落實,創造有利條件,以取得積極成果。
這一表述與中國官方人民日報社旗下《環球時報》的報道不同調。
《環球時報》英文版網站11日深夜發出報道,引述知情人士指,接近貿易談判的顧問已建議中國官員重新提出令貿易協議作廢的可能性,而建議還包括談判新協定,讓天秤向中方傾斜。
報道指出,中國內部對第一階段中美貿易協議的不滿情緒在不斷增長,因為中方為推動這項交易做出了妥協。一些貿易談判代表此前認為,為貿易戰達成部分休戰和緩解緊張局勢升級而做出一些妥協是值得的。但近期美國總統特朗普大肆指控中國隱瞞新冠疫情,令負責貿易事務的中國內部人士感到憤怒。
崔天凱:中美關係應開創更好未來
報道引述一名前貿易官員指出,中國可以根據條約中的不可抗力條款來執行這一程序。另一位中國政府貿易顧問說:「終止當前的第一階段協議實際上符合中國的利益。這對我們有利。如果一切都回到起點,美國現在將無法重啟與中國的貿易戰。」他指出了美國經濟的動盪和今年將進行美國總統大選。
另外,中美兩國近來摩擦不斷。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日前接受了中國央視英語新聞頻道評論員、「中國論壇」執委韓樺的採訪,談及中美關係等一系列問題。
崔天凱在採訪中表示,現在很多人在議論,這場全球疫情以後,中美關係回不到過去了,但他認為,不管是中美關係還是整個世界,都不可能回到過去,也不應該把回到過去作為兩國的目標。他說,歷史是向前走的,要共同去開創一個更好的未來,而不是老想要回到過去。他說,對中美關係應該有更高的期待。
【華為5G】轉向海思半導體仍未擺脫對美依賴 因美有殺手鐧
經濟脈搏 09:03 2020/05/13
中美緊張關係持續,華府早前已限制美國企業向中國電訊商華為出口產品。為擺脫美國圍堵,華為轉向旗下芯片設計公司海思半導體,但美國仍持有一張王牌。因海思半導體沒有自己的生產廠,而是依賴台積電等代工企業生產芯片,特朗普政府正準備推出限制台積電向海思半導體銷售產品的規定。
海思半導體依靠台積電生產芯片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華為旗下晶片設計公司海思半導體(HiSilicon Technologies Co.)第一季度銷售額按年激增54%,成為首個躋身全球前十大半導體供應商行列的中國企業。海思半導體逾90%的銷售收入都來自華為,包括為華為智能手機提供麒麟(Kirin)芯片,以及為華為5G基站提供芯片。
雖然已經不從美國企業購買芯片,華為仍無法完全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因海思半導體是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即是說,只進行硬體晶片的電路設計,設計之後再交由晶圓代工廠製造為成品,並負責銷售產品的公司,而沒有自己的生產廠。
海思半導體需依賴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等代工企業生產芯片,而特朗普政府正準備推出限制台積電向海思半導體銷售產品的規定。
受此限制,華為有無第二個選擇?事實上,日前有傳海思半導體的麒麟710處理器芯片,可能從台積電12nm製程,轉單中芯國際的14nm製程,逐步降低對台積電的依賴。
但華爾街日報提到,中芯國際的技術仍落後於台積電、三星(Samsung)等行業領軍企業,而且中芯國際也依賴外國的半導體製造設備,包括一些來自美國的設備。出於對美國此類限制措施收緊的預期,華為或許已在囤積晶片。
【中美貿易戰協議】中方會否撕毀貿易協議?三個動作見端倪
國情動向 09:05 2020/05/13
[size=0.85em]▲ 【中美貿易戰協議】3個關鍵動作反映 中方不會撕毀貿易協議
中美關係急速惡化之際,《環球時報》英文版報道稱,中方有可能廢止第一階段中美貿易協議。消息仿如震撼彈,市場深憂此舉再引爆中美激烈角力,全球經濟攬炒。但只要冷靜觀察,中方近日的3個關鍵動作,已釋出重要政治訊號:中方不會貿然撕毀中美貿易協議。
觸發這場震盪是《環球時報》英文版網站11日深夜發出的報道,指稱接近貿易談判的顧問已向中央建議,中方可以審視廢止中美貿易協議的可能性,以推倒重來,與美方談判新的協議,讓天秤向中方傾斜。
《環球時報》報道 一石激起千尺浪
報道指,中方可以疫情下不可抗力為由,稱首階段中美貿易協議難執行;而中方更評估,美方此刻已沒有能力發動貿易戰。
任何有關中美交惡的消息,都可能震撼市場,更何況這消息來自中國官方人民日報社旗下《環球時報》?這一報道瞬間為環球資本市場蒙上一層陰影。
但必須注意的是,中美角力之間,任何一方都可能「放氣球」試探對方底線,這是一種心戰;但是否真的會踩入、挑戰對方底線,則是另一回事。
同理,只要看清中方近日的3個動作,外界幾可肯定中方仍持守冷靜、理智和清醒,不會輕言撕毀中美貿易協議,使中美大局變得複雜、甚至不可控。
其一:中國外交部為繼續執行協議一錘定音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周二(12日)例行記者會答問表示,中美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有利於中國、美國、乃至全世界,雙方應該秉持平等及相互尊重的原則,共同落實協議;並強調,兩國會為此創造有利條件,以取得積極成果。
這裡清楚不過,中方公開承諾、並重申願意執行中美貿易協議。外交部表態能代表中方立場,因此,中方廢止協議之說可以休矣。
其二:中方以實際採購行動,展示執行協議姿態
觀乎這份協議,中國要購買相當數量的美國農產品、製成品、能源產品和服務。但真實光景是,中國今年首4個月從美國的進口總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6%。磐聚網(Panjiva)的分析更指,中國今年3月份的進口量,僅達承諾目標的44%。
惟值得注意是,中國採購量不達標,顯然與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困難、物流阻隔有關,這並不令人意外,也不能代表中國有意毀約。
更重要是中國在疫情緩和後,近日加快追落後,大批採購美國產品;其中彭博社報道,中國國有進口商過去兩周訂購了20多船美國大豆,總量超過了100萬噸;外電亦指,中國上周訂購了逾4萬噸美國豬肉,是去年10月以來的最大訂單。
中方努力增購美國產品,沒有放軟執行協議的跡象。
其三:中美日前通話是提前進行,反映中美都珍視協議
根據美方消息,中美雙方今年一月簽署貿易協議時,同意每半年舉行一次會談,以推動兩國化解貿易爭端。
廢止協議意味中美再打過 經濟攬炒
從提前對話的動作,可以看到中國與美國一道,都在努力及時化解分歧、為貿易協議護航,對這份貿易協議,持守一種珍視的態度。而在疫情中,以電話會談代替面對面商談,也是符合情理。
況且,新冠肺炎疫情餘波未了,環球經濟疲軟不堪。你說美國經濟蕭條,無力再打貿易戰?這可能是事實,畢竟美國今年首季GDP負增長4.8%,且恐怕低處未見低,失業率被指未來更可能高達20%或以上。
但中國經濟其實也處於脆弱狀態,首季GDP跌6.8%,創有紀錄來首次負增長,且內外需都疲軟。觀察人士指,中方此際其實亦沒有足夠能量,與美國再打激烈貿易戰。
撕毀首階段中美貿易協議,等如與美國翻臉、等如要與美國再打貿易戰、也等如要經濟加深受創。可以肯定,中美經濟攬炒,不是中方願意看到的一幕。
【中美角力】去中國化?特朗普據報禁聯邦退休金投資中國股票
國情動向 09:01 2020/05/13
[size=0.85em]▲ 【中美角力】去中國化?特朗普據報禁聯邦退休金投資中國股票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美國經濟、疫情亦加深中美矛盾,致中美關係緊張火上澆油。美媒獲得的白宮官員信件映,特朗普下令撤回聯邦僱員退休基金在中國的投資,指有關投資存在風險,甚至涉國家安全考慮。
霍士財經網獨家報道,一封由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和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周一去信勞工部長斯卡利亞(Eugene Scalia),指白宮不希望聯邦政府僱員的節約儲蓄計劃(TSP)投資在中國市場。信件更直接將中國處理疫情的手法,當成其中一個不應投資中國公司的原因。
在第二封由斯卡利亞寫給聯邦退休儲蓄投資委員會主席米高甘迺迪(Michael Kennedy)的信件中,亦重申庫德洛和布萊恩「基於投資風險和國家安全議題,對該投資計劃感非常憂慮」,又在總結提到轉移部分基金投資是「按特朗普指示而行」。
據了解,聯邦僱員退休基金在中國市場的投資額達45億美元(折合約351億港元)。
彭博通訊社早前亦引述消息指,特朗普正探討阻止一個政府退休基金,投資被視為國家安全風險的中國股票。
反映中美關係低迷
聯邦政府的退休儲蓄基金「節儉儲蓄計劃」(The Thrift Savings Plan),原計劃於2020年中之前,轉移其約500億美元的國際基金投資 MSCI 國家指數(MSCI ACWI),該指數涵蓋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
路透社援引曾擔任已故前總統列根國家安全顧問、負責國際經濟事務的羅傑斯·魯賓森(Roger Robinson)說,「難道我們很快就要看到……聯邦僱員……實質上在不知不覺中(unwittingly)拿他們的退休金去資助多家聲名不好的企業?」
【中美貿易戰協議】環球時報為何敢「打臉」劉鶴?
經濟脈搏 09:05 2020/05/13
5月8日上午,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與美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財政部長姆欽通話。雙方表示應加強宏觀經濟和公共衛生合作,努力為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落實創造有利氛圍和條件,推動取得積極成效。雙方同意保持溝通協調。
然而,僅僅過了三天時間,5月11日晚上,胡錫進任總編的官媒《環球時報》英文版就引述知情人士報道,接近貿易談判的顧問已建議中國官員重新提出令貿易協議作廢的可能性,建議還包括談判新協定,讓天秤向中方傾斜。
《環球時報》的報道不但與劉鶴通話傳遞的訊號不同調,甚至有「打臉」劉鶴之嫌。
劉鶴與美方代表通話傳遞的訊號,用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的說法是,「據我了解,盡管過去數周我們面臨著嚴峻局面,大家還是在努力落實第一階段協議。相信我們能繼續落實。」
事實上,中國本周二還公布對美加徵關稅商品排除清單。官方此時公布排除加徵關稅商品清單,被認為是透露出仍將延續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的訊號。
胡錫進與《環球時報》是中國內地目前少有有特權觸碰敏感議題的內地傳媒人和官媒。所以他們的言論也被外界認為是了解中共高層決策內幕風向的一個窗口。而他們公然與劉鶴唱對台,又究竟意欲何為呢?
熟悉中國政情的人士都知道,在重大問題上,中國官方是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存在。而在《環球時報》的報道中,則公然將中共內部的分歧公開化。報道稱,中國內部對第一階段中美貿易協議的不滿情緒在不斷增長,因為中方為推動這項交易做出了妥協。一些貿易談判代表此前認為,為貿易戰達成部分休戰和緩解緊張局勢升級而做出一些妥協是值得的。但近期美國總統特朗普大肆指控中國隱瞞新冠疫情,令負責貿易事務的中國內部人士感到憤怒。
《環球時報》暗示,它報道的是來自中共內部鷹派的聲音。正如胡錫進最近在其一個引起巨大爭議微博——呼籲中國盡快應該將其現役核彈頭數量提升至與美俄相當的千枚以上水平,以應對美國的威脅一樣。反映的是中共內部一種強硬聲音,主張硬碰硬應對來自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因所謂新冠疫情擴散聯手對華施加的排山倒海的「追責」壓力。
胡錫進實際是在主張中國與美國玩對抗制衡遊戲,讓美國意識到中國的實力,逼美國放棄對中國的心理優勢,放棄對中國戰略施壓。
從高層決策過去在對美貿易戰常常出現左右搖擺的情況看,當局在應對今次疫情引發的一系列外部壓力時,也未有敲定明確對策。一方面由劉鶴與美方通話,釋放合作訊號,另一方面又允許胡錫進、《環球時報》發出戰狼聲浪。自相矛盾的訊號模糊了中國自身的立場。
【中美角力】特朗普恐有中美金融戰劇本 京東傳赴港上市藏玄機?
經濟脈搏 09:00 2020/05/13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發,令中美緊張關係火上澆油。在此敏感時刻,在美國上市中概股公司網易(NTES)及京東(JD),先後傳出計劃赴香港上市。兩者是否有關聯,引發市場各種不同猜測。這一切要從去年來甚囂塵上的中美金融戰傳聞說起。
中美經濟高度關聯,誰都知道兩國一旦爆發金融戰,誰都不會成為大贏家。但偏偏去年中美貿易戰打得火熱時,政經界屢傳特朗普政府正在寫金融戰劇本,欲加速與中國脫鉤。
去年以來 屢傳特朗普擬對中概股動刀
路透社去年9月就先後兩度發出報道,指美方研究對美國上市的中資公司動力,主要方案有兩個:
其一是考慮將中國企業從美國證券交易所除牌,堵截美國資金流入中企。
其二是納斯達克交易所收緊中國小型企業的IPO限制,並放慢審批過程。
儘管這些傳聞至今未變成事實,但政經觀察者指,空穴來風未必無因,特朗普和幕僚們,有可能已寫好針對中國企業的金融戰劇本;只是演不演,要看中方未來會否在貿易問題上,向美國讓步、滿足美方訴求。
事實上,特朗普前軍師、白宮前首席策略師班農(Steve Bannon)過去曾表示,希望能把中國企業剔出美國資本市場--最重要一環是馬上停止協助中國企業到美國上市集資,直到中共政府同意作出根本性改革為止。
無論過去與現在,特朗普許多施政想法,都脫胎自班農;既然班農已寫好金融戰劇本,美國對中國發動「金融戰」的風險,中方不應過於輕視。
值得注意是,特朗普一旦發動這場金融戰,把中國企業排除出美國證券市場,目前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必受劇烈震盪。市場人士指,儘管這種做法是中美雙輸,但中美關係漸趨惡化之下,中企宜及早作出風險管理。
中企赴港上市 減低被中美角力波及的風險
在此背景下,阿里巴巴(9988)去年11月回到香港上市,網易傳聞也計劃到香港上市,京東則有傳有意在香港二次上市。這些動作或消息,在中美關係敏感時刻,尤其讓人有想象空間。
外界很難完全確證企業赴港上市的行動或計劃,是否與迴避中美角力有關;但客觀上產生的效應是:
在美上市的中企如選擇在香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上市,一方面可維持在國際化證券市場集資的優勢,一方面可大大減低被美國「突襲」的風險,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至於中美一旦打起金融戰,香港交易所雖可乘勢承接回歸的中資企業,但是否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獨善其身、絲毫無損?那是另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