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0.85em]▲ 【中美軍事】美擬亞太區部署陸基戰斧導彈 挑戰解放軍優勢
中美關係因新冠病毒肺炎急速惡化,美國總統特朗普屢次抨擊中國之際,路透社報道,美國的最新軍備戰略中,計劃縮短導彈攻擊中國的距離,包括在亞太地區部署陸基發射的遠程戰斧巡航導彈,以遏制解放軍區內優勢。
這反映中美緊張關係升級,已傳導至軍事對立。對於美軍的動作,中國官方在發給路透的聲明中,促請華府「謹言慎行」、停止在區內移動棋子及停止在中國周邊耀武揚威。’
導彈部署島鏈 加強遏制中國
路透社指出,中國過去數十年不斷擴大軍力,美國大多數時間都被指「袖手旁觀」,但特朗普政府正在改變這種態度。
美國去年退出與前蘇聯簽署的《中程導彈條約》(INF)後,加快發展射程在500到5500公里之間的陸基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並於12月從陸地試射了射程達1600公里的戰斧巡航導彈。這導彈過去主要由海軍艦艇發射。
美國國防部的財政預算顯示,美國陸戰隊已經要求明年增加1億2500萬美元,購買48枚陸基戰斧巡航導彈。
美國陸戰隊司令伯格(David Berger)上將3月5日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說,陸戰隊如果裝備了陸基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可以幫助海軍奪取制海權,尤其是西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他說,「戰斧巡航導彈是能讓我們這樣做的一個工具」。
美軍陸戰隊高級指揮官史密斯(Eric Smith)中將3月11日對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透露,美國陸戰隊並成功試射了新型短程反艦導彈,正式名稱是海軍打擊導彈(Naval Strike Missile),陸戰隊計劃2022年訂購36枚。
美斥買採購導彈 中方警告慎行
路透社說,美國與盟國如果在圍堵中國的島鏈,部署陸基導彈,能夠對在南海和東海等海域的中國軍艦構成威脅。
新型導彈的數量儘管暫時不能改變亞太地區的導彈力量平衡,卻能發出更為強烈的政治信號,即美國政府準備與中國大規模的導彈部署開展競爭,而且美國海軍和空軍正在裝備的新型遠程反艦導彈,正在對中國軍隊構成最大的直接威脅。
華盛頓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研究員巴貝奇(Ross Babbage)形容,美國試圖強勢回歸,到2024或2025年,解放軍或會面臨嚴重的威脅,「他們的軍事發展將會過時」。
美國取消中國部分製造商 在美銷售N95口罩許可
環球社會熱點 05:15 2020/05/08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宣布,已經取消中國一些製造商,在美國銷售N95口罩的許可。
局方表示,很多這類由中國製造商生產的N95口罩,顆粒過濾效率在測試中,沒有達到最低的95%標準,無法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提供足夠保護。
【中美貿易戰】疫情加深中美對立 特朗普謀用兩「辣招」制裁中國
國情動向 08:02 2020/05/08
[size=0.85em]▲ 【中美貿易戰】疫情加深中美對立 特朗普謀用兩大激進措施制裁中國
新冠肺炎疫情令中美關係急劇惡化,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公開稱中國隱瞞疫情
。有英國媒體引述消息指,美國政府正考慮在口水戰之外,採取實際、並且更有攻擊性的經濟制裁措施,以「懲罰」中國,當中包括抑制供應鏈和投資流動。
根據報道,華盛頓正在考慮對中國採取更有攻擊性的經濟措施,以表達對中國處理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滿,這對不到四個月前中美兩國達成的貿易戰休戰協議構成威脅。
兩措施:一是限制供應鏈 二是抑制投資流動
根據華盛頓政府官員、國會助手和行業說客的公開言論,白宮和美國國會現在希望配合不滿中國的言論,採取措施限制供應鏈和投資流動。
但目前不清楚美國當局會否完全實踐這些構想,因為這同樣會對美國經濟造成更多的損失。
美國財政部前任官員、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高級研究員西格爾(Stephanie Segal)表示,「中美關係緊張肯定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就存在的問題,但疫情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
事實上,特朗普(Donald Trump)日前警告中國,如果中國方面未能兌現其購買美國商品的計劃,華盛頓可能會放棄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從而重新引發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更高關稅的威脅。
特朗普威脅:中國不履約買美貨 貿協終止
特朗普5月3日晚對霍士新聞(Fox News)表示,「如果他們(中國)不買,我們就終止交易。很簡單」。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30日曾表示,正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制定對中國的報複性措施。知情人士透露美國正討論多個「報複中國」的選項。
而緊接特朗普表態,兩名知情人士當天透露,特朗普政府考慮報復中國的其他想法包括制裁、新的非關稅貿易限制,以及可能採取措施解除中國的主權豁免權。
會否解除主權豁免 讓美國人向中國索償?
解除主權豁免權將允許美國政府和美國公民能夠向美國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中國賠償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損失。
觀察者指出,對於特朗普而言,重新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有一個緊迫的政治理由,那就是現在距離他的連任競選僅有不到6個月的時間,因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特朗普面臨各界對其抗疫不力的指摘。
【中美角力】以珍珠港及911形容疫情 特朗普準備向中國開戰?
國情動向 08:03 2020/05/08
[size=0.85em]▲ 以珍珠港及911形容疫情,特朗普準備向中國開戰?
中美就新冠肺炎疫情不停交鋒,雙方在南海、台海展現軍事實力之際,美國總統特朗普形容,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美國造成歷來最嚴重的影響,打擊比起二戰期間日本偷襲珍珠港及911事件更大,並再次將矛頭指向中國。
珍珠港事件及911恐襲,均是美國立國以來僅有兩次本土受攻擊事件,珍珠港事件引發了美國參與二戰,911後美國進攻阿富汗和伊拉克。特朗普用這兩個有特殊意義事件去形容新冠肺炎疫情,有輿論推測,特朗普是否為向中國開火而作輿論準備。
不少專家認為,中美開啟戰爭的機會不大;但反過來說,現在戰爭不一定是熱戰,用各種手段如金融戰、科技戰,比起真槍實彈的戰爭其慘烈不遑多讓。
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向記者表示,美國從未遭受類似的嚴重打擊,疫情原本可以在中國的源頭被遏止,但事情並非如此。被問到會否視疫情大流行為戰爭行為,特朗普表示,美國的敵人是新型冠狀病毒,並不是中國,重申對病毒被帶到美國感到不高興。
雖然,特朗普補一句「美國的敵人是新型冠狀病毒,並不是中國」,但並不代表美國不會針對中國。最近白宮團隊的言行,就是將新冠肺炎大爆發歸咎於中國,在這方面一點沒有鬆口。美國人將新冠病毒侵害視為一場戰爭,內裡包含的意思不言而諭。
1941年發生的珍珠港事件是美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因,當時日本海軍突襲美國位於夏威夷珍珠港的海軍基地,這起事件造成2400多名美軍陣亡。
911恐怖攻擊則發生在2001年,紐約是911恐攻主要目標之一。紐約世貿中心遭到恐怖分子挾持的客機衝撞,造成近3000人死亡,雙塔也因遭到攻擊,結構受損倒塌。其後,美軍進駐阿富汗打擊塔利班,再藉口摧毀大殺傷力武器佔領伊拉克。
當然,不少專家認為中美不會爆發戰爭。中國外交部直屬智庫、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郭憲綱也同樣認為,中美未來不至於發生軍事衝突,畢竟中國和冷戰時期蘇聯不一樣。美國近期雖常派軍艦機至南海巡視,但雙方仍克制,也不會在台灣問題上擦槍走火;等美國疫情緩解下來,大選結束,兩國關係會改善。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前重慶市長黃奇帆也稱,美國這次救經濟已花了不少錢,犯不著再用幾萬億、10萬億來跟中國打仗。況且,中美均是核大國,如果打仗大家同樣毀滅,這是核均衝,所以打不起來。
首先,引發戰爭很多時是由不可控、突發性因素引致,去年有國際危機處理智庫已提出,南海及台海是目前國際最危險的火藥庫,中美軍隊近來頻頻在太平洋出動,而且動作愈來愈激烈,中美軍內鷹派佔主導地位,不排除有擦槍走火可能。
其次,現代社會戰爭不一定是熱戰,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等一樣可以摧毀一個國家,其慘烈程度比起真正的戰爭不遑多讓,特別是美元仍是主宰全球金融市場,美國擁有強大的優勢。美元是世界第一大交易與儲備的貨幣。一旦美國對中國發動金融戰,例如,美國實際控制著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CHIPS)等可以制裁中國,中國將無法在國際上融資及交易。
目前,難以確定美國下一步行動,但從特朗普及其團隊最近的言論,肯定是準備對中國開火,中國如可應對,會否導致中美走向更激烈對抗,當中的險局不能忽視。
【李小加退任】李小加起飛之地廈門大學 被形容為最高薪校友
社會熱點 08:03 2020/05/08
港交所(00388)公布,行政總裁李小加通知董事會,其擬於現時合約在2021年10月底屆滿時不再重續集團行政總裁合約。不少人都知道,李小加曾經是石油工人,後來進入廈大修讀外文系。李小加當年的教授曾憶述不少趣事,李小加給美國大學的申請信很特別,大意是如果學校需要我們交申請費的話,就請不要回覆了。因為我們沒有錢。
年過九旬的廈門大學外文學院教授林紀熹當年正是李小加的老師,林紀熹一直和他這位30年前畢業的學生保持斷斷續續的聯繫。李小加1980年考入廈大外文系,1984年畢業。
16歲的李小加從技校畢業,招工去做石油鑽井工人,4年的採油工生涯,還讓李小加學會了英語。他曾回憶說,他一有空,就抱著收音機學習英語。閑暇時,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去大學門口蹲著,「看那些進進出出的大學生」。1980年,他考入廈門大學英語文學系。
直到大四,林紀熹才教到李小加,他的第一個印像是:這孩子身體很棒!後來才知道是他當了石油工人歷經鍛煉的緣故。
不過,林紀熹也不願意多談往事,這位知識分子認為,這會讓人覺得老師借此沽名釣譽。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他記得李小加很活潑,勤奮,愛踢足球,學習也不錯。
據說,李小加還是原先在廈大芙蓉湖畔的廈大外文系大樓的「守門神」,當時,這座大樓剛剛建成,李小加晚上睡在傳達室,起到站崗作用。李小加的太太據說就是他的同班同學。
1984年,李小加從廈大畢業,分配到《中國日報》,1986年,留學美國,林紀熹是他的推薦人之一。這裡也有一個有趣故事,李小加和太太寫給美國大學的申請信很特別,大意是:
如果學校需要我們交申請費的話,就請不要回覆了。這沒有意義,因為我們沒有錢。
結果,這封略顯奇怪的申請信,引起阿拉巴馬大學的注意,它從不在海外招生,但是,教授覺得申請材料寫得有點牛,因此,他們被錄取了。
林紀熹說,李小加跟他講過他在美國更為「奇特」的經歷,他原來是讀新聞,後來到哥倫比亞大學轉讀法律,畢業後,到一家律師事務所。
林紀熹說,他到律師事務所上班,第一次領工資,他問:這是一年的嗎?他被告知:這是一個月。去年,李小加的薪酬逾5千萬,有人形容,李小加可能廈大有史以來最高薪的校友。
幾年前,廈大上海校友會人文分會等在上海舉辦一個校友交流分享會,李小加也參加,並做了發言。他說,人生需要平靜的日子,需要沒有功利的時段。也許,那時候李小加已在考慮退出了。
【中美貿易戰協議】為何4箭齊發?特朗普追擊中國謎底解開
國情動向 08:04 2020/05/08
[size=0.85em]▲ 【中美貿易戰協議】為何4箭齊發?特朗普追擊中國謎底解開
中美關係過去一個多、兩個星期戲劇性急墮谷底,特朗普政府從疫情、台灣、香港、乃至南海議向中國全面進攻,出招之密堪稱罕見。美方為何暴跳如雷?特朗普當地時間周三的一句話露出端倪,一切從「錢」字說起。
中美盡管3月曾因「美軍播毒」與「中國病毒」之爭,出現過一輪齟齬,但很快便平息,特朗普(Donald Trump)承諾不再說「中國病毒」之詞。但所謂人無千人好,花無百日紅,中美近兩周又陷入激烈搏擊,並罕有地一次過體現於4大議題。
其一︰疫情追責
特朗普揚言要調查病毒起源,更一度稱考慮以關稅等方式,就疫情擴散向中國索討賠償。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更從傍助攻,曾稱「大量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源自武漢病毒實驗室。中國官媒措詞強烈批評他,甚至暗指他不是人。
其二︰台灣問題
美方借世界衛生組織問題,觸及中國大陸的一個中國底;其中,美國政府外交體系5月以來發動「#Tweet For Taiwan(推文挺台灣)」活動,推動台灣爭取參與世界生大會(WHA)。蓬佩奧周三更向世界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喊話,呼籲邀請台灣參加即將舉行的大會。
其三︰香港問題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日前表態,香港《基本法》23條立法不符合美國利益。盡管他已表示,將會延遲向國會提交與《香港人權與民主法》相關的報告,但原因只是為了觀察全國兩會本月底召開時,中國當局會否進一步加強涉足香港管治,並不意味美方放鬆對香港議題的操作。
其四,南海問題
美軍艦機近期屢次飛越南海。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表示,美國軍艦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動,向中國發出明確訊號,即是美國致力於確保所有國家的航行與商業自由。
美國為何密集地向中國放箭?輿論場有不少揣測,有指美國認定中國隱瞞疫情,讓美國遭到史無前例瘟疫,重創經濟;有的則認為,這些舉動都是特朗普的選舉考量,展現自己敢向中國說不。
疫情追責等4大議題 其實只是幌子
但這些推測都未必能完全解答問題,其中,如說是報復中國隱瞞疫情,美國至今除出口術外,暫未羅列出瞞疫的實質證據;如說是選舉考量,目前距年底大選尚有一段時間,實在未必需要在此時已盡揭底牌。
美國為何暴怒的疑問,在特朗普周三的一席話,似乎能找到端倪,他透露將在約一到兩星期後,報告中國是否正在履行第一階段中美貿易協議規定的義務,他密切關注中國是否兌現增加購買美國商品的承諾。
彭博社不久後報道,中美最高貿易談判代表最早將於下周通話,以討論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進展。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副總理劉鶴將代表中方進行通話,美方代表則是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
特朗普再度極限施壓 促中國遵守貿協承諾
觀察人士指,中美即將檢討首階段貿易協議執行前夕,美方在上述四大議題操作,顯然是一種施壓,警告中方必須兌現承諾;這與中美去年磋商貿易協議時,美國利用關稅以外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等議題,向中國極限施壓,實在是同出一轍。
而美方近期對中方不客氣,很可能是特朗普政府單方認為,協議執行存在不合美方利益的狀況。
事實上,首階段貿易協議是特朗普任期內重要政績之一,他必會在大選前用,盡手段確保協議有效執行,增加自己連任勝算。於是,便發生了近日中美關係激烈撞擊的一幕。
武統台灣聲浪高 軍方鷹派轉態反對藏玄機
國情動向 08:04 2020/05/08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網絡上有不少乘美國自顧不暇之際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呼籲,但是,中國軍方鷹派代表人物喬良罕有地公開為武統論降溫。他指,若對台灣動武,美國不會作壁上觀,中美若直接對抗,勢必影響中國民族復興大業。但喬良此番言論背後的動機耐人尋味。
...
【中美角力】橋水達里奧:世界將迎來以中國主導的新秩序
經濟脈搏 08:04 2020/05/08
[size=0.85em]▲ 對沖基金橋水創辦人達里奧認為,世界將迎來以中國主導的新秩序,美國如何處理與中國之間的分歧,將決定其未來發展,若處理不當,雙方都會受苦。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衝擊經濟,對沖基金橋水創辦人達里奧(Ray Dalio)認為,世界將迎來以中國主導的新秩序,美國如何處理與中國之間的分歧,將決定其未來發展,若處理不當,很可能兩敗俱傷,雙方都會受苦。
達里奧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新冠病毒大流行導致全球秩序洗牌,將看到與大蕭條和二戰時期一樣重大的轉變,而中國將成為全球的主導力量。他認為,新冠病毒引發令人驚訝的經濟衰退,央行及政府正試圖拼命「印錢」填補其資產負債表,然而,存款並不充裕的個人、公司及國家都在走向破產;這將加劇財富與權力間的衝突。
從短期來看,達里奧稱,美元的特殊地位將因大量的美元債,而得以保持。但這些債務一旦幾年後因違約或「印錢」被抹掉,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價值將被減弱,大大削弱美國的經濟實力。此起彼落,他相信中國會在不久將來成為最重要的世界經濟體,但美國可能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競爭對手。美中兩國如何應對這種競爭對世界來說至關重要。
須妥善處理分歧 否則美中都受苦
至於儲備貨幣,達里奧認為,這將緩慢發展,因為儲備貨幣的權力具有顯著的滯後。人民幣要作為新的全球儲備貨幣,必須擁有開放的資本市場,相信在未來10年左右的時間內,中國將變得愈來愈重要。
[size=0.85em]▲ 達里奧認為,人民幣要作為新的全球儲備貨幣,必須擁有開放的資本市場,相信中國將變得愈來愈重要。
達里奧稱,重構世界秩序的鬥爭可能會持續大約5年,財富將重新分配,在新秩序下,誰是贏家將更加清楚,但這些重組只是暫時的調整,人類的適應力和創造力才是最強的力量。
被問到是否認為新秩序非常有利美國時,達里奧表示美國生活水平很有可能會上升,但增長速度要比中國慢,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中之間的分歧,倘處理不當,或兩敗俱傷,雙方都會受苦。
國際學術期刊再次大規模撤銷中國學者論文。4月,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Springer)旗下一本期刊,一口氣撤銷33篇論文,加上近2年來撤下的8篇論文,共有41篇,而其中有39篇的主要作者來自中國。
澎湃新聞網報道,涉及中國數十所大學、國家單位和公司的30多篇學術論文,遭國際期刊《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撤稿,包括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武漢科技大學、中國計量大學等,其中多篇論文涉及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專案資助。
撤稿理由包括剽竊他人未發表手稿、試圖顛覆同業評議過程、內容抄襲、圖像未經允許不當複製等。其中超過一半的論文作者同意撤稿。被下架論文最多的前3家機構,分別是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合肥工業大學。
其中,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同一名通訊作者甚至被撤銷7篇論文。當事人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前任副院長熊超表示:「同意撤稿表示我認同期刊(提出)的問題,相關的經費已經被撤銷了。」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和合肥工業大學也各有同一通訊作者被撤4篇稿的情況。
此次集體撤稿是期刊組織的特刊徵稿,客座編輯分別來自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資訊通信分公司、合肥工業大學、阿里巴巴複雜科學研究中心、天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被撤的兩篇論文與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資訊通信分公司有合作。
報道指出,這並非中國學術圈首次的集體撤稿風波。2015年8月,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曾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份同樣來自中國。2017年4月,施普林格旗下的雜誌《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一次撤銷107篇中國學者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被喻為中國學術圈的一次大地震。